三菱重工集團作為一家制造企業而誕生,在不斷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壯大。
2024年7月,迎來了集團創立140年的重要時刻。
在這一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們將回顧集團的發展歷史,講述140年來的風雨歷程。
1884
三菱重工從造船起步并逐步實現業務多元化
1884年,從日本明治政府租借了長崎造船局,將其命名為長崎造船廠并正式開始了造船業務。在工業化和繁榮政策的推動下,造船業務大幅增長,并通過股份公司的體系建立多個獨立業務部門,進入透平、內燃機、飛機和汽車等多種機械制造領域,實現了業務的多元化。
1934
為響應日本國內需求強化生產體制
1934年,公司決定整合造船和飛機制造業務。為了滿足日本國內提高運輸能力和加強航空產品制造需求的日益增長,公司在穩定的基礎上發展相應業務,并強化了相關生產體制。
1955
被迫拆分成三家公司
1950年,三菱重工曾因財閥解體而被迫拆分為三家獨立的公司。拆分后新成立的三家重工業公司都以造船業務為支柱,并努力尋求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但在20世紀50年代的高增長時代,社會整體向開放型經濟的轉型又為三家公司再次的整合創造了動力。
1964
三菱重工集團的新生及業務拓展
1964年6月,拆分后的三家重工業公司完成重組,合并成為了新的三菱重工集團。作為一家擁有8萬多名員工的巨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部門組織管理"制度,形成了多部門和辦事處的新型損益結算體制。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集團擴建了生產設施,其中包括增設了位于長崎的香燒工廠和位于神戶的核電工廠,并繼續通過多元化業務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以此來應對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和火熱的民間資本投資。
1975
克服造船業務衰退的困境,進行整體產業結構轉型
隨著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結束,產業結構的迅速轉型迫在眉睫。三菱重工集團受到了造船業衰退的嚴重沖擊,在繼續努力構建強大產業結構的同時,將重點放在了動力裝置和航空設備等增長領域。集團努力擺脫以船舶制造為主導的管理模式,積極推進業務國際化,在海外尋找新的機會。在這一時期,三菱重工集團還參與了太空開發項目,以其先進的技術為時代發展探索出了新的道路。
1989
通過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促進發展
在泡沫經濟造成的金融環境大幅波動中,三菱重工集團的GTCC和燃煤火力發電在日本國 內和國際上都得到了認可和發展,并逐漸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三菱重工集團迅速拓展了全球市場。另一方面,泡沫經濟危機后,中批量生產業績逐漸下滑,公司對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斷斷續續地采取了多種拯救措施。
2000
在日本經濟持續下滑中
尋求企業體制改革
由于亞洲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金融體系動蕩,泡沫經濟破滅后一直未能走出經濟低谷的日本經濟受到沖擊,三菱重工集團也在 1999 財年的業績中出現了自三大重工業合并以來的首次虧損。面對史無前例的危機,三菱重工集團竭盡全力恢復盈利,同時全面推進體制改革,以增強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力。
2024
通過廣泛的業務滿足社會需求
兼并和收購加速了三菱重工集團化的轉變,其中包括成立普銳特冶金技術和三菱物捷仕株式會社。每家公司都在各自獨立的經營體系下發展壯大,做出迅速而準確的決策。2021年,集團宣布了《2040 碳中和宣言》,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未來,三菱重工集團將繼續在各個領域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